返回第六十九章 管鲍之志(第1/2页)  齐霸春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鲍叔牙突然说出自己要做谏诤之官让小白感到有些心虚。人都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当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哪怕明知道对方说得是对的,但自己心中也常常感到不爽,这就是人的本性。

    比如鲍叔牙说他的志向是要做谏官,作为君主的小白就会很自然地接到这样的暗示:鲍叔牙是来找我茬的。哦,不对,是来规劝我这个主君的。

    可小白自认为也没什么值得规劝的呀?要说缺点:自己虽然喜好美色,但也没到历史上的齐桓公姑侄不禁的那种程度;虽然也喜欢田猎,但也没有荒废政事,田猎不也是可以练兵嘛!至于饮酒,小白早就想改良一下了,喝啤酒,喝饱了小白也罪不了。

    想到这儿小白又感到理直气壮起来:果然,鲍夫子还是在用以前的观念看我啊,还把我当成过去那个不成器的纨绔呢。岂不闻:“士别三曰,当刮目相看”。

    一般人如果不经历什么大的刺激,是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的,俗话说:本难改,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一个人的外表可以很容易改变,但他的本质和灵魂是改变不了的。

    但小白是正常人吗?他的灵魂可是因穿越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论起德行操守,自己一个受过德智体美完整教育的后世来人还比不上个春秋土著?小白心里委曲,但小白不说。

    不过幸好有管仲在旁插话,否则单凭鲍叔牙这几句话搞不好就要冷场。无他,实在是他选的几个人太有杀伤力了。

    可能对于作为臣子的鲍叔牙来说,这些都是古代的仁人贤士,是圣人。但对小白而言,他所关注的是这些仁人志士们的君王,都是些臭名昭著的昏君呀!

    这也难怪小白会乱想,实在是屁股决定脑袋呀。鲍叔牙作为臣下举例子拿这些贤臣做榜样,那小白只好以这些人的昏庸君王当反面教材了。

    嗯,小白决定了,听贤人的话,远离昏君。

    与鲍叔牙不同,管仲就是个合格的臣下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历史上齐桓公问管仲:

    “寡人有大邪三,不幸好畋晦夜从禽不及,一也;不幸好酒,日夜相继,二也;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姊妹有未嫁者。好酒,好色,好田。这影不影响称霸?”

    管仲立马就说:

    “恶则恶矣,非其急也。人君唯不爱与不敏,不可耳。不爱则亡众,不敏则不知事。”

    放在儒门理学占主导的封建社会后期,齐桓公的所做所为立马就能扣上个昏君的帽子,至少也是惘顾人伦。但管仲认为这些都是人之常欲,不影响称霸。当主君只要选好能管事的重臣,放权给他就行了。就怕主君什么都不懂,还想要什么都插手。

    管仲对国君德行的要求很低,这种唯君命是从的表态算不算奸臣?也难怪历史上齐桓公会和管仲合作的很好,管仲能够讨好齐桓公,不去管他的私生活,而桓公则给予管仲信任,让他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所以今日小白借着酒意直接询问管仲的志向了,小白说道:

    “夷吾你的志向是什么?可否让我猜一猜。你是要做寡人的伊尹,周公吗?”

    伊尹,商汤时的重臣,帮助汤王灭夏兴商;周公,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他创立的礼乐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堪称影响了中华几千年。这两人都曾在开国时辅佐君主,是古代贤相的代表人物。但他俩也有个共同点,他们都当过摄政,也就是在君王年幼时担任过摄政王。

    在《竹书纪年》里还有伊尹篡夺商王之位的说法,因为他曾囚商王太甲于桐宫。但此时的主流看法上伊伊还是能和周公并列的正面人物,被人并称“伊周”。等到汉朝,霍光也开始废立天子时,伊尹又和霍光组成了“伊霍”,伊霍之事就成了权臣要废立天子的意思,这对人臣来讲就不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