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8预算(下)(第1/2页)  齐霸春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曰之计在于晨。齐国接下来这一年的政事安排,生产活动组织,以及编制预算这件事也要在这一年的岁首举行。这就需要对今年齐国的工作有个目标,确定要干哪些事情,什么事情重要要优先安排,并且要将资源向这上面倾斜。

    管仲作为齐国国事的大管家,当然全对齐国的政事有个基本打算。但他毕竟只是小白新任命的宰相,而且威信还没立起来,所以他必须经常和小白商量,在取得小白的支持后,才能真正决定国之大政。

    虽说在传统的礼乐制度之下,国之大事,在戎在祀,军事和礼法才是国家最为重要的事情。但那毕竟只发生在社会秩序稳定的礼乐制度下的方国里,而现在齐国已经是个千里之国,传统的经验早就必需要修改了。

    对于现在的君王而言,礼法名份的确很重要,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也很重要。但要想更有力度地执掌国政,人事权和财权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小白甚至要亲自去担任吏者之师,为的就是抓紧人事权,在手下面前增加影响力。

    同样的,小白也对齐国的财权看得很重,身为后世人的他很明白金钱的力量。即便是在这春秋时代,商品经济还不发达,衡量钱的一般等价物多且杂乱,但金钱就是金钱。

    来自后世的小白也知道没钱的君王过得会是什么日子,不提那些西方的贵族们穷得时候连王冠都要卖掉,只看现在的周王室就知道了:

    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室没有家底了还要讲排场,所以只好向鲁国人求饥,求金,求车马。在他死了之后,他儿子又要向鲁国求赙,也就是助葬之费。这还不算最惨的,周桓王死了之后因为没钱下葬,整整停了七年灵。由此可见不单单是现代人没钱买墓地,即使在春秋时期,君王没钱也是死不起的。

    等到东周末年,周赧王因为没钱还债,留下了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可见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即使贵为君王也不例外。而只要小白抓紧了财权,他便可以监控金钱的动向,将国中的大事都掌握在手中。

    这并不是说小白对管仲不够信任,这只是他成为齐国君主之后,作为一个上位者的本能,他对权利和地位等东西更加敏感了。即使小白他想要放手一会儿,但他的心中却仿佛有人在不断地提醒他。有时小白甚至在想,是不是历史上齐桓公那悲惨的死亡让他有了心理阴影了,居然变得如此敏感和多疑。小白有时也会自嘲,也许每个君主都像那传说中的西方龙一样,凶狠残暴,阴险狡诈。

    幸亏现在齐国国土不大,人口不多,管理上也粗放,很多事情可以靠传统来维持,所以小白要处理的事情还不多。而且齐国的大臣们还是有不少能臣的,比如管仲便可代他处理一些小的事务。在历史上桓公天天出去游猎,花天酒地了几十年也没出什么问题,只是管仲一去,齐国的国政便混乱了。

    所以小白一开始便紧紧握着权力不放手,即不想做橡皮图章,又要花天酒地,哪来那么多好事。随着小白改革的深入,中央集权的加强,他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那是一定的。想想历史上的秦始皇五十岁时还能事无巨细,日理万机,每天要批阅的奏折要以石衡量。虽然他批阅的奏折都是竹简,但那工作量也是相当的惊人,要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工作下来,小白非要折寿不可。

    所以这就很考验小白对自己手下的掌控了,所以管仲虽然是齐国宰相,执掌邦政,但地位却不是最高。高傒,国懿仲地位虽高,但小白却不会给他们太多权力。即便如此,小白还是让鲍叔牙c宁戚等人分管一摊,不让事权太过集中于一人之手。所以管仲在分派今年的任务时说道:

    “齐国国事以农事为本业,国无粮则不稳,开垦田地,使民不违农时,臣不如宁戚。因此一切与农事有关之事物,都由宁戚来负责,统计今年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