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4章常平仓(第1/2页)  齐霸春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设立常平仓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调节粮价,避免让粮价暴涨暴跌,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二是储粮备荒,以应官需民食,在遇到大灾荒或战事时不致于无粮可用。让粮食在市场上流通,用货币低买高卖来控制粮价暴涨暴跌,既利于国,又利于民。”

    在管仲和宁戚这两个主持朝政和农事的大臣面前,小白将自己心中关于齐国粮食仓储的有关事宜的想法说了出来。这个想法令管仲和宁戚都十分兴奋,都认为小白这个想法是很适合齐国现状的,值得在齐国试一试。

    事实上常平仓或者起类似作用的义仓在中国古代很早便施行了,且一直断断续续的长期存在。从管仲提出的轻重九府,战国李悝的平粜之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国家的粮食储备制度,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未变。正是这种粮食储备制度,使得中国古代在应对小范围天灾时拥有了很好的方案,确保了农业社会的长期稳定,其救荒平准的功劳不可谓不大。

    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在这春秋时代,即使是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农民们也要用渔猎采集的方式来弥补粮食的不足。更何况在中原不但有以耕作农业为生的华夏民族,更有以游牧为生的戎人部族,这些戎人以游牧为生,也通过耕作以为补充。

    生产工具落后,粮食产量不高,君主贵族压迫,人均拥有粮食量极低,使得大部分国人的生活质量都不高,只能长期处在温饱状态。在这种各个国家粮食普遍缺乏的情况下,齐国的仓廪却高如山丘,百姓手中有大量余粮,不得不说已经是在这个时代独树一帜了。

    手中拥有大量的粮食,就有了更多的本钱和底气,小白无论是想开垦荒田,发展生产,还是要发展军事,攻伐列国,寻求建立霸业,哪怕是为自己私人的享受呢,离了手里的粮食什么也干不成。

    掌控一个国家的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能带来多大利益,小白再清楚不过,所以管仲提出的仓储计划得到了小白的大力支持。这个仓储计划可以在秋天粮贱的时候收储,在青黄不接粮价飞涨的日子里粜粮,发挥出稳定粮食价格的作用,那么国家便安定了。

    只是对主持国政的管仲而言,要实施这个计划势必需要小白这个国君的强力支持才行。否则建立常平仓势必会令那些借操纵粮食牟利的贵族不满,这时代的贵族可以称之为“国之干城”,若引起了他们一股脑的反对,那管仲的压力便大了。因此他说道:

    “君上,国中贵族大夫之中,多有借助放贷粮食来牟取暴利的,即使他们不自己经营,也会让商贾代替他们主持经营。我担心这个常平仓若无君上决意推行,会遭贵族们极力反对而流产,即便建立起来了,也会被贵族官吏们上下其手,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来。”

    小白微微沉吟,管仲所说的既得利益集团反对和官吏贪污的问题可以说是个顽疾了,一直得不到根治。即使是小白也只能尽力通过制定好制度,选拨合适的人才的方式来避免贪腐之事。而在面对那些仍以贵族为主的利益集团,便只有不断培养新的官僚团体来取代其中腐化堕落,跟不上时代的家伙,这也是集权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管仲是提出建立由国家掌控的轻重九府,以此作为掌控国家经济的一种手段的首倡者而对负责农事的宁戚而言,他也很看重常平仓对农夫的作用,自然会对此极力支持。

    由国家主导的常平仓进行借贷,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了那些以放贷为生的富商大贾等豪强。但对农夫来说却能称得上一项善政,至少国家不会借此牟取暴利,让百姓背上沉重的。

    当然制度再好也还是要靠人来执行,历史上的常平仓之所以兴兴废废,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管理者的问题。在封建王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时,地方上的常平仓会被当地的官吏豪强乡老借机贪腐瓜分干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