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0章 炎都山闯王宝藏(第2/6页)  都市偷心龙爪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掉了,这些反常的迹象很不符合常理,那么这伙盗墓贼究竟是在寻找什么东西呢?这件事情很快引起了天塘村一位叫谭延德老人的注意,他仔细查看了被盗墓贼丢弃的文物后,做出了大胆的推测,这伙盗墓贼一定是在寻找传说中李自成留下的“九驴十八担”财宝。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1644年,率几十万起义军推翻腐败的明王朝后建立了大顺政权,李自成称帝四十二天后,明将吴三桂引领清兵进入山海关,从此,李自成连连失利,转战河南、陕西、湖湘等地,最后不知所终。

    当地专家:李自成是主动撤退的,沿途没有经过大的战役,所以他的兵力应该还是存在的,所以传统说法他在九宫山只带了20多个人被地主武装打死这种说法是不太可信。

    当地专家:作为李自成他自己本人有没有来过炎都山,这个县志上没有明显记载,但是李自成的部队是肯定来了,几本县志上都有相关记载。

    经过仔细考察,谭延德绘制出了李自成进驻炎都山的线路图,那么,既然李自成的部队确实到过炎都山,那么有关李自成藏宝的传说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的话,那批传说中的巨额财宝又到底埋在哪个地方呢?随着李自成进驻炎都山线路的清晰,谭延德又有了更加惊人的发现,在炎都山林区内,他找到了一个名叫“皇藏岩”的山洞,谭延德认为他已经基本上抓住了破解李自成宝藏的契机。

    谭延德:(李自成)以蕨子坪为大本营时,埋有假墓4043蕨子坪里面还有一个皇藏岩,这就更加证明了李自成(住在那里)因为他是大顺皇帝。

    谭延德发现的这个岩洞,洞口非常隐蔽,洞内怪石嶙峋,青烟缭绕,寒气逼人,在洞口的一个平台处,留有一层防潮的三合土沙层。很显然,这里应该有人活动过,根据这个充满皇家风范的洞名,谭延德认为,传说中李自成所带的宝藏,应该就藏在这个岩洞之中,但经过仔细发掘后,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当地村民,郭天发:传说,李自成到这里,住在皇城岩,这是老一辈说的,在那里挖了一些铜城出来,其它宝藏没发现。

    难道说有关李自成所携带的“九驴十八担”金银珠宝的传说只是一个以讹传讹的结果,又或者说这批数目巨大的宝藏仍旧还藏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陷蔽之地,就在谭延德的寻宝进入绝境的时候,他的同伴郭天发突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与炎都山相距近80里外的白沙圩乡,他们找到了一块刻有李闯王之墓的石碑。石碑高约2·5尺,宽一尺,厚约0·5尺,碑文为阴刻。

    谭延德:因为有李闯王墓碑,这就更加证明了李自成(归宿)在我们炎都山。

    当地村民郭天发:我上山去挖药,挖到一块墓碑面朝下,我怀疑是他(李自成)的墓,一挖只挖到了好多人骨头,没有珠宝。

    李闯王墓碑的发现,虽然对于宝藏的发掘并没有起到直接的帮助,但谭延德认为这或许是为他寻找那批传说中的宝藏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藏宝的地点并没有在李自成军队曾经活动的炎都山核心区,而是在其相反的方向。

    谭延德逆方向寻找,终于又有了惊喜的发现,在路边的山坡边上,有一堵人为垒砌的石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并非一项简单的工程。难道那传说中的宝藏就埋在这石墙的里面,如果不是宝藏的埋藏地点,那么,在这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又为什么要兴建一个如此浩大工程呢?

    谭延德:一般老百姓是不会搞这个工程,长有一百多米,宽有10多米,有三层,根据老百姓的传说,这是李自成大顺农民军的驻地,这条是古道,通到蕨了坪去了。

    通过走访,谭延德得知,在这条小道的尽头,也就是与石墙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相传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名叫溶家洞,正好处于炎都山的背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