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八章 经济布控(第1/2页)  建造盛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治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并没有因与李元瑷的关系盲目的听从。
    这一点连他最敬慕的父亲李世民都做不到,何况是李元瑷?
    在听极李元瑷分析后,李治陷入漫长的思考琢磨。
    自己这个一起长大,跟自己争美食,抢母爱的发小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年所干的事情,莫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
    但就如祖冲之一样,他对术数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时代,后人无法理解,导致他的术数理论险些失传。
    李元瑷的思想跳脱也远超常人。
    用得好有奇效,堪比萧何c诸葛亮,可一但出了问题,那就有将自己陷进去的危机。
    李元瑷在治理江南的措施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满朝文武皆是赞誉满满。
    就成果而言,李治觉得哪怕是管仲c诸葛亮再世,萧何c房玄龄复生,亦无法在短短几年里做到这样的成果。
    但是最近庙堂上已经有了一股异样的声音:有人觉得江南的治理到此为止就可以了,过犹不及。
    这异样的声音,得到了李治的重视。
    经过一番详细调查,江南东道的经济受到各方面的刺激大幅度上升,但相比之下,粮食收成较之以往下降了许多。
    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决心整治江南东道的时候,朝廷就有心里准备。
    江南的问题就是粮贱伤农,百姓越种地越穷,越穷就越种地,陷入了死循环。
    改变江南的情况,会令得粮食减产,在预算之中。
    现在随着李元瑷不住的刺激商业,鼓励发展副业,令得许多敢于改变的百姓在自己种粮食的土地里种上了棉花c桑麻,甚至将直接将土地租借出去或者放弃租借,开始从事手工业。
    尤其是瓷器与丝绸的发展,比李元瑷鼓励的茶叶更要红火。
    毕竟瓷器c丝绸是海外贸易最畅销的商品,一但开海成功,瓷器c丝绸等于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完全不用考虑销售问题。
    李元瑷成功以商业带动了江南各行各业的发展,唯独令得粮食产量大减。
    李元瑷治理江南的成绩太出色,太成功了,导致了农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大国,华夏民族亦是公认的农耕民族。
    农耕c粮食是历朝历代最重要的事情。
    江南作为大唐第一大粮仓,每年都要向关中一地输送大批粮食,方能维持关中巨大的粮草负担。
    天灾人祸,需要江南的粮食支援。
    打仗需要江南的粮食资助。
    江南真要从粮仓变成商业中心,对于朝廷来说未必是好事。
    经济的发达,弥补不了粮食的巨大需求。
    故而已经有人察觉到了这点,有叫停江南经济发展的意思。
    江南还得以农业为主,只要江南不穷,生活过得去即可。
    百姓的愿望是很容易满足的。
    李治暂未理会这种声音,但心底却是清楚,不能让李元瑷依照这个模式继续发展下去,该缓的时候得缓,以天下大局为上,不是只顾江南一地。
    大唐是一个整体,该牺牲的,还得牺牲,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但今日李元瑷这一思路,似乎可以利用贸易让江南损失的粮食通过贸易弥补回来,形成两全之法。
    李治看了一眼,已经大快朵颐的李元瑷:在自己沉思的时候,他已经不客气的胡吃海塞起来了,说道:“此法确实可以弥补江南改革带来的粮食压力。不过江南的经济得抓,农耕亦不可能忽略。我们可以通过贸易来满足粮食所需,然不能依赖。我情愿放弃江南的所得利益,亦不能让他国掐住喉咙。”
    李元瑷曾是宫里常客,尚食局知道他的喜好。在江南他伙食不差,毕竟身份摆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