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4章,为国为民当开海禁(第1/2页)  大明镇海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是啊哪怕是允许捕鱼也好。”
    李东阳点点头只有在饥荒的年代里面才会明白粮食的珍贵现在海洋之中既然有无穷无尽的粮食那自然是不能在墨守成规死盯着祖制不放。
    “只是想要解开海禁的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江南这边的士林肯定是会极力反对的。”
    想了想李东阳又觉得这个事情并不容易促成对于江南这边的一些情况他自然是知道的以前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解开海禁但几乎都是遭到了江南士林的一致反对。
    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非常庞大涉及到的反对力量也是超乎想象在明朝江南士林的力量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力量特别是到了中后期几乎把控了整个朝政所有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
    “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你我食君之禄当为君分忧这利国利民之事纵然是千难万难也应奋不顾身去促成。”
    周经点点头却是一身正气的说道。
    他虽然号称是猪扒皮经常盯着弘治皇帝的内帑同时也是经常朝弘治皇帝的脸上吐唾沫进行谏言但说到底他整个人其实还是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的人。
    曾上言说:“外戚家无功劳而求升官没出力而求赏赐加上举办斋醮游玩宴乐浪费无度致使国库空虚应该大力抑制”。
    单单是这一谏言就将那些皇亲国戚给得罪了一遍要知道弘治皇帝这个人是个老好人所以那些外戚、老朱家的这些王爷什么的那是经常向他讨要赏赐。
    像雍王朱祐枟请求收取衡州税课司及衡阳县河泊所的税钱周经说不能答应。孝宗接受周经的意见并命令从现在开始对于各地税收王府不得提出请收的要求。
    崇王朱见泽请求河南退滩地二十余里周经说不宜给;兴王朱祐杬前后要求赐赤马诸河泊所以及近湖地一千三百余顷周经连上三疏规劝。
    还有弘治皇帝的两个小舅子寿宁候张延龄和建昌伯张鹤龄这两个兄弟那是隔三差五都找弘治皇帝要地、要盐引、要矿山等等。
    弘治皇帝是一个妻管严又是一个心软的老好人这两个兄弟的请求几乎无不答应而周经也是三番五次的上书谏言。
    这几乎是将张氏兄弟两个给得罪死了让张氏兄弟对他是恨之入骨。
    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知道这周经其实是一个堪比魏征的大臣张廷玉对他的评价: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衅。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看出来其实明朝很多制度还是很不错的朱元璋同志留下的一些制度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这个盐引制度。
    但往往最先破坏制度的就是皇帝本人以至于让好的制度没有办法一直有效的施行下去。
    弘治皇帝虽然史书评价颇高但他实在是个老好人这老朱家的子孙、皇亲国戚等等那是经常找到要各种各样的东西盐引、土地、税收等等他几乎无不答应。
    别的先不说单单是盐引这个东西他前前后后赏给张氏兄弟的就有几十万引这盐引是可以直接去盐场提盐然后拿出去卖的。
    其他的商人需要辛辛苦苦的将粮食运到边镇去换取盐引而这些皇亲国戚却能够轻轻松松的找弘治皇帝赏赐到盐引。
    这占窝就极其的严重盐场的产量是有限的这些皇亲国戚的盐引自然是不能怠慢那些辛辛苦苦运粮的商人换来的盐引却是提不出盐这大大的打击了盐商运粮的积极性。
    这也是盐引制度到了弘治朝就已经实行不下去的原因了皇亲国戚占窝太严重了以至于有些盐商的盐引排队需要排几十年才能够从盐场提出盐来。
    自然而然就没有商人再会去傻乎乎的运粮换取盐引这纳粮开中的制度就没有办法实行下去边军用度没有了保障。
    所以在弘治五年的时候叶淇就上书该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盐商不需要运粮到边镇只需要纳银就可以获得盐引。
    一个个好好的纳粮开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