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16章,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第1/2页)  大明镇海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朝成熟的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够运行下去这跟科举考试之后官员们的选拔、提拔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考的好就可以升迁快更有前途再加上科举考试相对来说是比公平公正讲究才学的大家也都认可和服气。
    这个制度也就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大家也都一直在默默的遵守着这个规则。
    纵然是刘晋也不能违背这个制度和规矩并且这个制度也有其合理性也相对更加的公正、公平。
    在后世你要是朝中无人的话即便是清北出来的高材生恐怕也是很难有出头的时候反观那些有背景的自身或许根本就不会读书在国内参加高考的话连二本都考不上的人。
    他们的父母可以送他们去国外留学镀金回来一样快速的提拔升迁相对来说这对于认认真真读书人的是很不公平的。
    以至于后世读书没用的观点非常盛行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有道理会读书不如有背景甚至于很多人还调侃大学生在给小学生打工、大学生送外卖等等。
    总结来说其公平性是远不如明朝的科举制度的。
    明朝的科举制度之下你要是考不上进化的纵然是内阁大臣的儿子也一样难出头像刘健的儿子孙子考不上科举始终都无法出头。
    而类似于这样的事情非常普遍朝中很大大臣的儿子一直考到四五十岁都考不上进士他们父母纵然是有再大的能量也一样没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平步青云。
    只有考上了进士了有了这样的一个出身了你才能够有平步青云的机会和可能即便是寒门子弟像刘晋这种也一样可以飞黄腾达。
    这一点是明朝的科举考试的特点唯科举考试为标准!
    一切都看你科举考试的情况考不上进士你就注定了无法出头进不了翰林你就跟大官无缘。
    而科举考试制度又非常的严格很少有舞弊鬻题的事情出现一旦出现也是会给予最严厉的惩处无论查到谁都会严惩。
    这样的制度之下你敢说读书无用?
    你即便是家财万贯在读书人的面前也是要低人一等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富家翁拼了命的想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那些穷秀才了。
    像谢迁、杨廷和、张居正这些人还是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华名震一方早早的就有当地有名有姓的士绅给看上了争先将自己的女儿许配过去都又不少的故事流传下来。
    还有刘晋虽然是寒门出身但是读书人又有才华考上状元了都可以同时娶定国公和礼部侍郎的孙女。
    从这些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的出来在明朝读书人的身份和地位绝对非常高的全社会都认可。
    整个科举制度相对公平公正给寒门子弟以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一点比起后世来就强太多了。
    后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固化是越来越严重了好的单位几乎都是父子相传了像电力、铁路、银行、烟草、石油等等这些你外人是很难、很难进去的。
    另外即便是考公务员普通人的子弟也是更难出头了基本上一辈子都是混个科员就到头了。
    而有背景的子弟就不一样了不管会不会读书这都不重要了不会读可以去国外镀金回来就是香馍馍是海龟了。
    即便是国内的学校只要混个三本、高专什么的还有专升本甚至于连中转都可以转大专再转本科混研究生什么的。
    有很多种渠道可以让他们得到想要的文凭轻松的碾压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
    这样的现象还在持续阶级的固化将会越来越严重寒门子弟将会更难出头。
    刘晋因为是穿越者早早地就进行过深入的对比和分析也觉得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对是公平、公正的给寒门子弟留下了机会和出头的可能。
    尤其是现在的大明朝大家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更高了尽管有免费的新学学校可以读但也有大量的普通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