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曹操《与王修书》:“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符,过人甚远。 名与实不相符,这就是宋朝官制的痼疾所在。 赵顼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想改制却一直没有想好怎么改,而且影响太大了。 官制一改,权力就会产生转移,权力里自然也有所谓的既得利益者,身居高位的自然不想改,因为这事又折腾又很容易将他们的权力给改小甚至是改没了。 这么一来,阻力自然就出来了。 欧阳辩道:“所谓名副其实,主要还是恢复六部九寺五监的功能,将权责分离出去,各司其职,这样专人任专事,事情才能够做好。 政事堂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合一,宜将其重新恢复三省之制,如此陛下参可参与政事之中。” 欧阳辩语气平淡,但所说内容在赵顼耳中却像是晴天霹雳一般的惊人。 他心中一跳,感觉呼吸都停顿了下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朕可就太喜欢了啊! 赵顼心中雀跃万分。 宋朝的皇帝的权力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它受到以宰相为首的各级官员的监督,尤其是宰相的权力过大,中央机构的三省都归宰相统领,皇帝实际上并不能直接管理朝政。 如果宰相支持他还好,那么他的想法还能够被贯彻下去,若是宰相不支持,他的想法甚至出不了内廷。 政事堂里面有一个通进银台司,原本是属于门下省的部门,不过合并了之后就成了政事堂的了,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封驳事务的,宋朝的通进银台司的主官叫知司官,和明朝言官热衷于被打屁股的传统,宋朝知司官的光荣传统则是封驳回皇帝的诏令。 但三省制度则是有中书省内的意见经中书令、侍郎汇集后,再交付中书舍人,然后根据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这样皇帝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决策了。 这对于皇帝来说可是大利好! 但是赵顼想了一下又皱起了眉头,不是他不愿意,而是大宋的文官不愿意。 大宋的文官集团不仅紧紧盯着武将,而且还对皇帝的权力严防死守,以至于仁宗晚年垂拱而治,不是他愿意,而是他说话就被喷,被喷多了干脆就不说了。 欧阳辩一看就明白了,他笑道:“其实这事还真的没有那么难,有反对者自然有支持者,大宋这套官制早就有很多人不满了,士大夫们大多在批评,陛下只要放出消息,就会有很多人表示支持的。” 赵顼怀疑道:“真的?” 欧阳辩笑着点头:“没错,重要的是有没有可靠的改制方法。” 赵顼想了想道:“王师傅那边是怎么样的一个想法?” 欧阳辩心下一跳,但他脸色毫无变化:“臣会说服老师的。” 欧阳辩对王安石的态度其实也明白一些,王安石感兴趣的是对税制和军队改革感兴趣,但对官制改革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实际上也可以理解,王安石本身他要掌权改革,就得设置更多的新机构去实现变法,比如制置三司条例司,比如以后的检证中书五房和中书检证官等等,这些都是能够加重权力的机构。 如果改革官制,一定会减缓他的变法,并且会造成更大的难度。 不过欧阳辩也有把握说服王安石。 想要说服王安石,自然是将官制改革和王安石的经济改革联系到一起,比如说通过官制,然后扩大王安石手中权力,这样王安石就会感兴趣多了。 现在欧阳辩要做的就是促使王安石和赵顼联手来做这个事情,而不是各做各的,那样才不会重蹈旧辙。 在原来的历史上,赵顼对官制的变革是完全没有和王安石商量过的,直到元丰年的时候,已经退休的王安石看到元丰改定官制的时候,才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 在此之前,赵顼在这件事上是对王安石完全保密的。 以至于王安石知道的时候大惊失色。 欧阳辩说了这些,但赵顼实际上还是心存顾虑,开始顾左右而言他,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