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胸有野火 必可燎原(第1/3页)  大上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长安东十里,有水名为灞水。水上有桥,名为灞桥。此处地处灞陵,唐诗之中,此地多有出现,为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风一行人,在天将近午的时候,终于赶到了灞桥。只见灞水两岸,多植柳树。此刻,柳树发出新芽,放眼望去,一片鹅黄。

    只是叫李风奇怪的是,这些柳树垂下的丝绦,大多是垂在半空。再低的地方,就像被修剪过一样,齐刷刷被折断,以至于没有出现那种垂柳拂地的场面。

    “来了来了,薛先生来了!”前面呼呼啦啦的,出现好大一群人。

    期间还夹杂着几声:“风公子来啦——”

    薛道衡似乎早有准备,早早就下了车,来到队伍前面,向人群拱手:“多谢诸公相送。”

    原来是送别的,薛道衡文名极盛,平时又多和那些文人诗文唱和,今日远赴洛阳,要是一个送行的人都没有,那就白活六十多岁了。

    其中有些青年才俊,是专程来为李风送别的,有杨玄感,李建成,裴宣机等人,甚至,李风还见到了李密。甚至还有美女相送,自是京师第一歌姬秋十二娘。

    李风一一拱手致谢,他现在也终于明白了,灞桥旁边的柳树,为何都剩下半截枝条。因为另外的半截,都拿在送行之人手中。

    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送别友人之际,多会折柳相赠。以至于,此处的垂柳,少有柳枝垂地者,也算是灞桥一景吧。

    桥边就有驿站,还专门建有一个亭子,名为“灞亭”,亭中可以摆放一些水酒,饮酒作别,乃是当时的习俗。正所谓“行与不行各尽觞”。

    众人移步灞亭,李风叫车队先通过灞桥,然后也去了亭子里,先拜过虞师,再拜谢为薛师送行的长辈。

    虞世南一身宽袍大袖的儒衣,他本是江南人,所以那边仍旧以汉服为主。就连他最小的儿子虞昶,也被带来,正跟着奴奴拉着手,在那叽叽咕咕地说着什么,瞧得李风有点腻歪。

    由虞世南领酒,众人纷纷送上祝福,共饮一杯。然后就有人开始起哄,或者说是行风雅之事:“薛公乃是当代大诗家,今日济济一堂,薛公何不赋诗一首,以慰吾等日后相思之苦?”

    送别留诗,这才唐诗之中,俯仰皆是,最是常见不过,这个风俗,现在已经开始兴起了。

    薛道衡四下拱手:“吾今垂垂老矣,又远赴洛阳,心中惴惴,诗无所出——”

    众人一听,不觉有些遗憾。就听薛道衡继续说道:“然则,吾弟子在此,可令其代吾成诗,以谢诸公!”

    原来,薛老头是想捧自己的学生呢。不过,在场的都是至交好友,自当捧场,便纷纷口称“大善”。

    还有我的事儿啊?李风也明白薛师的用意,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说不得,还得抄一首啊。

    站在灞亭之中,举目四望,但见两岸芳草萋萋,李风略一沉吟,正要抄诗。就听身边传来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大兄,你慢慢想,奴奴先唱歌一首!”

    看着跃跃欲试的小丫头,众人鼓掌大笑。

    那秋十二娘也叫侍女送来一支玉箫,弯腰捏捏奴奴的小脸蛋:“小娘子,我来给你伴奏可好?”

    奴奴很认真地点点头,然后,看着周围一双双笑吟吟的眼睛,小家伙也有点羞怯,拉着李风的衣襟:“大兄,还是你作诗吧。”

    旁边的虞昶这时候说话了:“奴奴,放心,我和你一起唱!”

    哎呦,瞧得李风这心里怎么这么酸呢,倒是虞世南,在一旁捻须微笑,状甚得意。

    两个小家伙和秋十二娘先凑在一起商量起来,起初,秋十二娘还有些逗小孩子玩儿的意味,可是,听着听着,面色也古怪起来,还向李风那边瞟了几眼。

    到底是当代大家,很快就掌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