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石守信等一班心腹,大多持观望态度。”
“如之奈何?”赵匡胤叹了一口气:“当日若无潘仁美之事,是自立或是辅佐小皇帝,皆由我说了算,此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啦。”
“我看未必,”赵普说到:“此时恰好是个机会,将殿上文臣之心一并收拢。”
“哦?怎么说?”
“潘仁美之事,尚只是开头而已。”
赵普说到:“时间紧迫,瀛洲之事尚未发酵,太尉正可以利用。如若瀛洲细节不小心由言官掌握,即便小皇帝不杀潘仁美,言官的口水也足以淹死他。”
“再说潘仁美,并非一定要小皇帝亲自下旨处死他,难道他就不能畏罪自杀吗?”
“当然,此是最后一步,最好还是先造成文武相争的局面,最后太尉再出来收拾残局,岂不是收尽人心?”
下了早朝,柴宗训到勤政殿跟着宰相范质,副宰相王溥学习处理政务。
还未开始,范质便‘谆谆教诲’到:“皇上,你是万乘之躯,切不可再以身犯险,若是有个差池,让老臣如何向先帝交代?”
“朕知道了。”
“陛下,”王溥插了一句:“陛下,老臣听闻潘仁美于瀛洲之时曾要弑君?”
“你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柴宗训反问到。
王溥并不回答,只说到:“若果如此,皇上须对潘仁美严惩不贷。”
“自唐末以来,四维不张,道德仁义沦丧,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更兼天子多为武力得之,致使武将多生骄横之气。”
“此次陛下若纵容潘仁美,将来弑君者不知又有凡几。”
王溥的几句话不可谓不慷慨,当然,如果柴宗训不知道他和赵匡胤勾结的话。
“臣附议。”范质跟着说到:“若潘仁美犯上作乱为实,皇上须得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王溥随即接话:“先前于大殿之上,潘仁美就该下狱,交有司审谳。”
俩人瞪大眼睛看着柴宗训,等待着他纳谏将潘仁美下狱。
柴宗训忽地站起来:“范师相,王史相,政务暂且交给两位卿家,朕的鸟儿今天还没喂呢。”说罢拔腿便跑。
后面太监万华跟着急追:“皇上,慢点,你慢点。”
范质和王溥相视苦笑。
虽然陈桥驿的事情有所耳闻,但赵匡胤自缚上殿,不恰巧证明他从来没有反心吗。
京中遍传点检做天子,但这事从大行皇帝在时就已传开,不过是中下级军官为博富贵而为之。
只要杀了潘仁美,就能震慑这些人的气焰。
至于赵匡胤,范质一直认为他不过就是想捞点权,这次杀个潘仁美,也算敲打敲打他。
王溥则早与赵匡胤勾结,谁做天子也少不了他的宰相之位。
出了勤政殿,柴宗训马上找来董如诲:“老董,朕要你选派几位得力干将,将潘仁美保护起来,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就算他自杀,朕也唯你是问。”
“遵旨。”董如诲应了一声,转身退下。
如果人人都像董如诲这样就好了,命令什么就干什么,不反驳,不质疑。
除了赵匡胤手下的中级军官,应当还有李筠,李重进这些外镇节度也在观望。
根据历史记载,柴荣死后,这俩人都有反叛之心,却被赵匡胤抢了先。
于是俩人一起反了赵匡胤。
虽然先后被镇压,但其过程也是劳民伤财,死了不少人的。
如此看来,兵变之后的事情,其实比兵变本身要麻烦得多。
隔日才上朝,太监万华高叫到:“众卿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一人当即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