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只要父王秉公办理,必不会有人说什么。”</p>
慕容延钊冷哼一声:“此次京察,本王不会理,本王劝你最好也别趟这浑水。”</p>
两王府上都是亲近之人密谋商议,宋王府则不同,是大批官员在议论。</p>
赵匡胤总领朝政,府上有官员来往本就是正常的,也不会有人说什么。</p>
这些官员以御史中丞刘坦为首,都是来劝赵匡胤向皇上请缨主持京察的。</p>
赵匡胤客气到:“列位同僚的心情,本王理解,只是德昭已然是主持京察的人选,若本王再请缨,岂非留下话柄,让人诟病我赵氏父子把持朝政?倘因此为皇上猜忌,反而不美。”</p>
刘坦拱手到:“宋王上马便能征惯战,下马可理政安民,出将入相,由宋王主持京察,我等方能心服口服。”</p>
赵匡胤忙回了一礼:“刘大人谬赞,本王蒙皇上恩宠,忝居高位,终日战战兢兢,只求能报得皇恩万一,岂当得出将入相。”</p>
刘坦转而看着赵德昭:“侍郎大人,这里都不是外人,你素日与皇上亲近,你来说说,宋王是否应当出来主持京察?”</p>
赵德昭思虑良久,才缓缓开口:“我以为,应当,也不应当。”</p>
刘坦倒被搞疑惑了:“此话怎讲?”</p>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赵德昭解释到:“赵氏蒙皇恩宠眷,朝廷有事,自当挺身而出为皇上分忧,这便是应当。”</p>
“若说不应当,父王总领朝政,便是天下官员之首,官员中有贪腐尸位素餐者,父王未起到查察作用,当对此事负有一定责任。如今事情败露,便要及时纠正。若父王主动请缨自纠自错,恐难以令人信服,这便是不应当。”</p>
刘坦不住点头:“侍郎大人的分析有理。但宋王究竟是否应当主持京察呢?”</p>
赵德昭说到:“主持京察事小,我以为,父王当上一道奏折,向皇上请罪。”</p>
刘坦愕然:“宋王何罪之有?”</p>
“吏治却腐败成这样,总领朝政的宋王不该请罪吗?”赵德昭淡淡到。</p>
赵匡胤很快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本王这就上奏折向皇上请罪。”</p>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刘坦也不傻,立时也明白上奏折的意义。</p>
吏治腐败,总领朝政的赵匡胤上书请罪,以他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间的默契,等于是告诉皇上,我知道错了,请给我个改正的机会。</p>
这个时候,皇上自然顺水推舟,把这个改正的机会,也就是主持京察之事交给赵匡胤。</p>
刘坦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侍郎大人这招以退为进,果然厉害。”</p>
?</p>
</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