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三章 门阀制度的弊端(第2/3页)  三国:我的父亲是赵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硬了起来,前来投靠他的人也多了起来。    比如闲置了快有四年之久的卫瓘,在失去河东安邑老家的资助之后,终于挺不过去了。    当个书法家、文学家确实名望高,名气大,但又有什么用?名望高的人饿死的也不少,卫瓘现在和弟弟卫寔已经分支,他要是再不奋起,那卫氏的主支也要落到卫寔那一支那里。    贾充和卫瓘在成都时共过事,算是老朋友,又一起在锦宫喝过酒,对卫瓘在平定钟会自立之乱时的表现,贾充很是肯定。    朝堂的争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至于一代妒后贾南风,则还需要等司马炎死了之后,司马衷即位,才有惑乱朝纲的机会。    荀勖、贾充、杨骏等人渐渐得势。    张华、裴秀等人因为屡屡犯谏,也逐渐的为司马炎疏远。    更多的如司徒魏舒、光禄大夫鲁芝、博士谢衡等官员,属于朝中的中立派,他们是典型的墙头草,不管谁掌权,都是弃权默不作声一类。    晋国朝中的变化,且不去细说。    单提桓楷回转邓县,与徐胤、徐霸兄弟一商量,遂决定用虚实相间、真真假假的做法,伪造羊祜通汉的证据。    曹昙此时不在邓县,在羊祜的严令下,曹昙不得不在张统、许综的保护下,秘行前往豫州,在豫州的陈留一带,曹昙已经在陈留王曹奂的封邑,建立起了复魏豫州分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曹昙不是穿越众,也不会知道后世的这句名言。    但他的做法却和当年张角黄巾起义之前如出一辙,张角在各地以治病之名,建立分坛,任命渠帅,然后等时机一到,群起响应。    在襄阳举事的大方向定下后,各地的呼应至关重要,曹昙要抓紧时间,把豫州、兖州、淮南,甚至京兆一带的分部力量整合起来,唯有如此,魏国的复兴才能成功。    十月间。    一封来自荆州的暗间奏疏,被送到洛阳司马炎的面前。    晋国荆州刺史杨肇与汉国谷城守将寇林有书信来往,两人隐有大事商量,其中细节暂不清楚,但很可能是杨肇甚至荆州晋军有意哗变投汉。    杨肇是荆州军的二把手,位置在羊祜之下,徐胤之上。    前番西陵之战时,杨肇领兵进攻吴国的江陵,结果被吴军陆抗所部打败,晋军损失惨重,连杨肇也差点被擒,要不是羊祜保荐,杨肇早就被削职为民了。    从此之后,杨肇对羊祜感激不已,已从开始时颇有点不服,转为言听计从,唯羊祜一人决。    对待杨肇是如此,对待失了谷城的徐胤也是一样。    羊祜在为人处事上,确实让人敬服。    本来荆州晋军将领团结一致,是件好事。但当有了猜忌之后,这样的团结就成了拉帮结派,对抗朝廷的隐患。    暗间同时呈上的,还有羊祜给杨肇的一封言词模糊、看似说了些许套话,但细细一揣摩又好象有所暗指的书信,也被送到了洛阳。    司马炎本来对这些东西并不怎么相信,羊祜的为人他还是认可的,另外,晋汉吴三国对立,像构谄敌方大将的事情,屡见不鲜,最为有名的就是周鲂假投魏国事件,直接导致了曹魏宗室、大将曹休大败而死。    不过,这些信件中涉及的杨肇,倒是让司马炎心头一惊,又遂即震怒起来。    杨肇是曹魏骁骑将军杨恪的嫡孙、中领军杨暨的儿子,曾经是司马昭的参军,在晋受魏禅后,杨肇典戎朝廷内武卫,进封东武伯。后来又官任荆州刺史,折冲将军。    说白了,杨肇是司马家派到荆州去的亲信,作为二把手,屁股首先要坐正,有什么事多向洛阳这里报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现在,杨肇不仅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和汉国将领有来往,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必须好好的查一查。    为此,司马炎决定派出尚书、侍御史郭奕往襄阳、竟陵一行,复查书信真伪及羊祜、杨肇有无通汉之事。    这一安排本来没有什么?身正不怕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