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2【赵天王的野生粉】(为盟主“yzzzzzzzzz”加更)(第2/3页)  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开始还愤怒渐渐就麻木了随便别人爱咋说就咋说。
    韩承宣转移话题问道:“这洪水不会再来吧。”
    主簿刘子荣望望天空走过来说:“若是老天继续下暴雨再怎么筑堤都没用。”
    “为何?”韩承宣问道。
    刘子荣说道:“你是北方人不懂南边水灾的厉害。咱们扛过了两次洪峰估计是鄱阳湖那边没有下雨泄洪泄得非常快。如今鄱阳湖估计被灌满了再来一次洪峰的话我会直接带着百姓转移到高处。”
    又有一个老吏端着饭碗过来:“多亏有赵先生换成朝廷治理就算有好官坐镇这次也肯定被洪水漫灌数万亩良田。”
    刘子荣感慨道:“确实如此第二次洪峰来得太快太猛了。”
    韩承宣算是听懂了这次能扛住第二拨洪峰全靠农会和农兵的超强组织力。如果此地没有反贼让他这个知县调动百姓抗洪不知要磨磨蹭蹭搞多久肯定会错过最佳的抗洪时机。
    说实话韩承宣喜欢这里虽然此处是反贼地盘。
    任何一个想做事的官员都喜欢这样的氛围和民心。两天两夜的抗洪结束韩承宣完全被感染了同时又想起山西老家那一堆破事儿。
    两相比较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洪灾渐渐过去赵瀚治下的百姓心气儿达到一个巅峰。
    各地陆续上报的消息让李邦华感觉不可思议。那么多沿岸县城和小镇竟然只有两个镇溃堤其他被水淹的地方都不是特别紧要处顶多损失许多粮食收入而已。
    这换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仔细分析之后总兵府的高层官员都认为抗洪胜利的关键有三处:第一官吏称职;第二农会引导农民积极;第三军队的加入正兵和农兵都立了大功。
    所有官吏都是能办事的裙带关系肯定难以避免但就算是走关系上位也得拿出一份能看得过去的履历。
    一个政权的初期就是如此有活力。
    单拿军事方面来说明初和明末对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明末辽东历次大战战场局部跟筛子一样鞑子军队可以随便穿插。
    而明初辽东那次关键战役朱元璋直接在南京写好剧本马云、叶旺两位前线将领则担任导演并补充细节。
    先是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坚守孤城消耗元军。当时城墙还没修好许多缺口用木料堵住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大明援军奔袭敌人后路完全相信友军不会丢城。
    接下来的战局就跟看《三国演义》一样元军惊慌败退在山谷遇到数百弓弩手吓得立即更改逃跑路线。结果明军一夜之间筑起数里长的冰墙。元军骑兵只能顺着冰墙跑好不容易跑到尽头又落入提前挖好的陷坑。
    辽东打仗朱元璋提前在南京玩微操把元军部队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一仗把朱元璋打得爽透了此后便将整个辽东战区都交给马云和叶旺来负责。
    赵瀚用人跟朱元璋一样不论文官还是武将都必须是能办事的!
    此次抗洪抢险也让庞春来、李邦华等高层坚定了今后的用人原则: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赵瀚的地盘抗洪胜利就连被农会渗透的地方也没有受到洪水的影响。反观朝廷的地盘简直可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先说旱灾由于水利设施败坏守着巨大的鄱阳湖离湖稍远的土地皆枯黄一片。
    再说洪灾眼见鄱阳湖水位飞快提升甚至长江水因为上游大雨也流入湖中。可各地官员都没当回事儿反而是本地士绅自发组织起来筑堤。但士绅的组织力不够导致鄱阳湖沿岸多处溃堤。
    鄱阳湖周边被淹了一大片与此同时离湖岸只有几十里的山区却在经历非常严重的干旱。
    包括景德镇在内昌江水位降到极低点鄱阳湖的湖水正在倒灌回河里。
    连续两年大旱官府又不断催税在赣东北出现大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