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一十九节 从此朕既国家!(1)(第1/5页)  我要做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刘彻驱车带着文武百官在军队的簇拥下来到了太庙之外。
    太庙与未央宫的距离本来就不远。
    在事实上整个汉室历史的前中期先帝的宗庙都是陈列于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宫墙之下。
    这是为了方便皇帝能时刻前往祖宗的宗庙之中与先祖交谈获得祖先的授权和力量加持从而统治天下。
    譬如汉书记载宣帝即位初期就常常前往昭帝的孝昭庙经常整夜整夜待在孝昭庙之中长跪昭帝衣冠前。
    这个举措的效果非常明显。
    不止使得霍氏不敢对其动手。
    而且拉拢了包括张安世在内的许多昭帝遗臣。
    霍光死后霍氏的子孙们甚至曾经打算和计划趁宣帝夜宿孝昭庙时发动兵变挟持宣帝再行废立。
    但此事被宣帝所洞悉兵变失败霍氏被诛杀干净。
    从那以后汉家才确定了‘夜不入庙’只能‘待明而入’的制度。
    宣帝依靠着死了的昭帝才稳固了自己权利拉拢了大臣和贵族。
    但搞笑的是宣帝一死他的儿子元帝就把昭帝衣冠出巡的必经之路肥牛亭赐给了大臣张禹做陵墓从此昭帝衣冠只能绕道。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老刘家的皇帝们呢。
    对于祖宗其实不是那么尊重的。
    就像刘彻现在所走的这条御道。
    它是惠帝修建的为了方便自己出入未央宫前往长乐宫请安。
    但问题是这条道路横亘在刘邦的高庙衣冠出巡必经之路。
    为了自己方便老爹的衣冠出巡之路都能抢。
    这要放在礼法制度严苛的宗周时期惠帝能被天下人的唾沫淹死。
    但在汉室天子最大天子没有错误(人主无过举)。
    所以为了维护惠帝的光辉和伟大就只能麻烦刘邦的衣冠挪窝了。
    于是就有了原庙制度。
    将刘邦的衣冠送到了渭北的长陵在当地给刘邦再起一座神庙供奉其衣冠。
    顺便一提想出这个主意和弄出这个制度的人叫叔孙通。
    再纯正不过的儒家巨头哪怕是后世的司马光再怎么扼腕叹息也不得不承认其儒家先驱的地位。
    至于太史公司马迁更是认为叔孙通是‘儒宗’。
    认为没有叔孙通儒家的传承早就要断绝!
    乘着驷车走在这条道路上刘彻也不由得叹息了一声:“吾之叔孙生何在?”
    曾经他确实不齿和不屑过叔孙通的私德和为人。
    但当了皇帝后尤其是坐了四年天下后。
    刘彻的观念早已经改变了。
    这个世界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完美的圣人也不存在那样的人物。
    周公尚且有恐惧流言日。
    何况其他人?
    尤其是儒家这样的学派假如出现个所谓的圣人那极有可能会发生灾难。
    无论什么思想和学派甚至于宗教、党派。
    原教旨主义者都是人类之敌。
    死抱着几百年前的老古董不愿睁眼看世界与时俱进顺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需要的人或者学派。
    不是会害死他自己就必定会害死相信他的国家和民族!
    反倒是叔孙通这样能随机应变与时俱进根据需要和现实毫无顾忌的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人才是最佳的学派领袖。
    所谓大直若诎道固委蛇。
    总之在中国不能给统治者跪下来唱征服不能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的学派、思想和宗教肯定会被统治者的刀枪教做人。
    这样想着的时候刘彻的驷车抵达了太庙门外。
    此刻的太庙附近已经被军队围的水泄不通。
    两三千个火把照的整个世界如同白昼。
    “恭迎陛下!”
    刘彻的车驾抵达立刻引起了军队的山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