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五百四十四节 不对称的战斗 1(第1/4页)  我要做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距敌五百步!”
    前方传来了伣官的声音张骨都闻言立刻做出了判断下达命令:“准备离合战术!”
    “诺!”司马们大声应命然后将命令传递给下面的队率、什长。
    自从汉家发明了马蹄铁和马镫以及马鞍并将之大规模的装备到汉军骑兵之中后。
    骑兵这一兵种就被重新定义!
    骑兵的战术更是迎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马邑之战以前全世界人的内心深处骑兵最强的战术就是两翼包抄。
    这是数百年前欧陆的第三次迦太基战争时期由迦太基最伟大的军事家汉尼拔将军所创造的战术。
    迦太基骑兵在汉尼拔手中屡次在罗马的军团方阵之前使用两翼包抄将看似强大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打的溃不成军。
    此后这一战术就成为了骑兵的象征和代表。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骑兵在面对严正以待的敌军步兵重兵集群时就以两翼包抄战术来袭破。
    至于骑兵与骑兵之间的战斗则要嘛是正面对冲要嘛则是千里远遁明哲保身。
    不是因为人们不想用骑兵进行更多活动并赋予这一兵种更多任务。
    而是因为……
    当时的骑兵只能做到这些任务。
    甚至能够完成以上任务的骑兵都是精锐都是王牌!
    大部分的杂牌骑兵甚至连骑兵对冲战术都不能掌握。
    至于两翼包抄这种需要紧密配合和默契的高级战术更是只有极少数的骑兵部队可以运用自如。
    这有些类似在后世的燧发枪时代能够排着队互相枪毙的一定是精锐!
    不是精锐想玩排队枪毙?
    门都没有!
    排队枪毙不是排队送死也不是赌命。
    不然英国龙虾兵也不会被传的那么神乎其神了。
    不过即使是在有了马镫和马蹄铁、马鞍后骑兵的战术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就以汉军为例马邑之战的时候汉军的骑兵集群特别是轻骑兵集群主要战术依然是沿用的从匈奴人处学来的骑兵对冲和两翼包抄战术。
    甚至就在当时的匈奴贵族眼里汉朝骑兵的战术和阵型就像一个在努力模仿大人模样的小孩子。
    若非有了胸甲骑兵和其他装备优势马邑之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但到了高阙之战时汉军的骑兵战术就大大丰富起来了。
    在战争成长起来的军官和广大参谋为汉军骑兵量身打造了多种战术。
    譬如义纵所部突破梓岭疾驰鸿鹄塞时在半个月内汉军骑兵行军一千里平均每日行军接近一百里相当于后世的日行军三十公里。
    无疑这体现了汉军骑兵的远距离作战能力。
    而郅都所部在河阴之战时更玩起了步骑协同这样的高难度战术。
    等到燕蓟之战后汉军骑兵的战术就更加多样化了。
    野战骑兵部队甚至基本都能做到协同陌刀兵和弓弩部队作战。
    步骑之间的配合渐渐成熟。
    义纵统帅的骑兵多次在郡兵的弓弩火力配合下完成了歼灭匈奴骑兵的任务。
    时至今日长城一带特别是各主力野战兵团的骑兵其步骑协同作战能力基本成熟完全具备了与步兵协同作战的能力。
    但在安东地区骑兵的发展却呈现了另外一种趋势。
    因为安东地区汉军独大没有对手。
    唯一能够稍微对汉军构成挑战的鲜卑和乌恒两部也在汉军强大的实力和汉家商人的糖衣炮弹之下跪下来唱征服。
    是以安东的汉骑需要面对的环境根本就不是如何协同庞大的步兵集团作战。
    而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骑兵的全部优势。
    花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作战效果。
    毕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