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9章:一个不小心就是天灾人祸(第1/3页)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理论派不可避免的就是会出现许多的假说也就是没有实际数据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出假设。
    孙武当然不是纯粹的理论派只是更趋向于战略高度缺乏了实地走走看看的数据考证。
    站得太高看不到山脚之下类似的情况不会只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因为这样而导致的战略失误历史上屡屡有所发生。
    智瑶决定了拿“濮阳”当作“都”的级别。
    现下的“濮阳”城城墙长度约四里、宽三里;城墙最高九米、最低七米厚度一般在四米以上;城墙并不是完全的笔直还是有一些弯曲总体看上去还是直线;哪怕大河在边上城池还是没有护城河这种玩意。
    根据历史记载前629年卫成公迁都“濮阳”自此“濮阳”成为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然了以智瑶当代的历史记载卫国的迁都是从“朝歌”迁到“帝丘”后世的史学家一再考证与核查鉴于太多的文献遗失根据发现的城池遗址是在“濮阳”附近使用“濮阳”的频率比“帝丘”更多一些。
    “历史上‘濮阳’有发生过什么大战吗?”智瑶心想。
    发生在“濮阳”的战事肯定有不少特别被铭记的有三场分别是上古时期的黄帝与蚩尤爆发大战秦末项梁与章邯的一次较量东汉末年曹操跟吕布打过一场。
    那些大战中没有一次提到“濮阳”有被水攻的记录。
    智瑶能够记住的就是项梁与章邯曹操与吕布。至于黄帝与蚩尤的一战属于远古更多的是被当成神话故事。
    发生在“濮阳”的旷世大战次数太少某种程度上也能侧面证明“濮阳”不算什么兵家要地。
    很多兵家要地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一定会一再爆发旷世大战。
    原因是当地太有战略价值属于必争之地就肯定会极力相争一再发生大战也就在所难免。
    智瑶跟孙武在周边走了一圈讨论的内容并不少包括哪些地方必须有城邑来作为都城的屏障建设城邑也能作为据点将当地的农业建设起来。
    “如以‘濮阳’为都连通两岸乃是重中之重。”孙武说道。
    现在只有一座横跨大河两岸的大桥它在周王室地盘的“孟津”那边。
    智瑶看着滔滔河水席卷向东站在南岸看向北岸已经是模湖一片目测河面宽度至少八百米着实是有点心里犯愁。
    大河啊宽度最夸张的能达到二十公里它位于河南长坦县大车集;最窄的则是只有十余米位于野狐峡。
    在接下来的几天智瑶亲自在“濮阳”附近的大河南岸一再巡视一仔细阵勘察下来宽度最窄也超过四百米尤其还离“濮阳”有些远并不是适合当做修建桥梁的所在地。
    为了解决桥梁的问题智瑶不得不将公输班和窦朔召唤过来。
    “瑶欲修桥横跨大河。”智瑶开门见山说道。
    公输班和窦朔对视了一眼两人都没有说话安静等着智瑶的后文。
    智瑶接着往下说道:“需窦氏位于‘濮阳’周近勘探河床寻河床略高河段施以大船载石填之作屿倾斜泥沙以成岛。如何不使河水阻碍以至雨季漫水两岸仰仗窦氏多矣。”
    智氏对水利工程专业的就一个窦氏智瑶不仰仗他们还能仰仗谁呢?
    窦朔完全沉浸在智瑶说要用大船承载大石头填河上面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开创历史先河的办法并且绝对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当然了每一个关于水利的工程都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特性某处河床突然增高不可能对河床高度没有影响确确实实是需要理性又严谨地进行考量与设计。
    窦朔很有把握地说道:“勘探河床易也。只是不知宗子欲在何处修桥修何等桥梁?”
    修什么桥梁?可以像“孟津”那边一样巨石加木材结构就是河面越宽修建起来难度就会太大。
    智瑶说道:“巨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