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一节 微服(2)(第1/2页)  我要做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老丈好福气!”刘德听了也赞道。
    “不知老丈有田多少?”刘德也坐到河边的一块青石上问了起来。
    “老汉家中有田三顷可惜只有一顷半是上田余者都是中田和下田……”老农答道。
    刘德点点头看了这个老农的家庭应该是属于此时典型的自耕农阶级。
    所谓上田、中田、下田刘德还是知道的。
    上田土地肥沃不需要休耕可连年耕作因此是农民最喜欢的土地可惜这种肥沃的土地并不多而且因为农业技术的局限许多上田在连年耕作之后土地肥力渐渐枯竭沦为中田甚至下田。
    至于中田耕作两年就必须休耕一年否则土地中的地力不够种下去的作物根本长不好。
    下田耕一年休一年。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也不知是谁先发现了在休耕的土地上种植大豆不止不会浪费地力还能有效的给土地增肥因此一般休耕的土地都会种上大豆。
    只是汉人最重粟米当此之时连小麦都是土地里的异端并不是主食就更别说大豆了。
    一般而言像小麦跟大豆这种农副产品是不值什么钱的。
    小麦嘛最低层的贫穷人家可能会在灾年将之作为食物但大豆在此时除非实在是年景不好否则一般是作为牲畜饲料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刘德也知道。
    原因很简单——这是烹饪技术与美食文化的落后所导致的。
    在此时厨师们的烹饪技术相对很原始基本除了烹、蒸、煮之外没有别的花样。
    而且像什么磨坊什么的此时也没被发明。
    所以像什么包子、馒头、面条、米粉、豆腐、豆腐脑在此时统统都不存在
    不管小麦大豆想要食用都只能靠煮。
    而小麦大豆煮熟之后食用的口感有多差吃过的人都知道!
    特别是大豆食用之后会导致肚子胀气……
    所以刘德那位堂叔刘安发明的豆腐真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发明!
    “老丈田地收成怎么样啊?”刘德又问道:“家中可有什么困难?”
    “托圣天子的福去岁老汉家里的收成还不错一亩地收了四石多粟米呢!”老农说起去年的收成嘴巴都乐都合不拢嘴了只是随后就有些苦恼的道:“可是去年粟米一石只能卖40钱……”
    刘德听也是漠然。
    汉室的农业技术与土地亩产相较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有了一很大的进步。
    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变法时曾说:今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岁收亩一石半……
    到了汉室之时农田的亩产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像先帝之时晁错就曾在那篇著名贵粟疏中道:今夫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两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地岁收三百石。
    汉室农业亩产比之战国时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过农业技术虽然进步了但是农民遇到的问题还是李悝当年遇到的问题。
    谷贱伤农谷贵害农。
    丰收了但粮食价格却下跌了因此农民到手的钱还不如寻常年景。
    遇到灾害了收成不好粮价高涨农民买不起粮食和种子只能卖田卖地卖儿卖女最终破产。
    在整个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不知多少英雄豪杰能人异士在这个难题上想破了脑袋费劲了心思但都只能治标不治本。
    刘德当然不可能超过那些一个个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名字。
    不过刘德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的。
    因此他看的更远。
    在充分吸收了历代政治家的思想后在经过前世十几年的锤炼刘德此时隐约已经找到了一条能最大限度的缓解此问题的办法。
    于是他安慰道:“老人家也不用难过圣天子时刻都关注着天下苍生的疾苦已经在着手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